《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1一、初读课文解决难点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独学,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从文中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这时学生边自读边勾出描写槐乡孩子的词句后在小组内交流,为接下来的汇报打下了基础。班级大展示时学生的热情分外高涨,你问我答,相映成趣,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补充中弄清楚了文中难理解的词句。
二、抓住重点,深入理解
一是抓住“槐树是一种怎样的树和槐米的用途?城里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槐树,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图文资料解决了学生在认知上的疑难点。然后在了解“槐米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弄清“槐米”称谓的所指、由来、功用、槐乡孩子采集槐米的原因,在疏解课文的同时也就理解了全文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朗读,以声释情,传达出了孩子们对槐米的喜爱和自己采摘槐米换学费的自豪。
二是抓住“槐乡的孩子上学和我们现在上学有什么不同呢?”有的学生说槐乡的孩子采摘槐米自己挣钱交学费的事情;有的学生说出自己上学读书都是爸爸妈妈挣钱交学费。然后围绕这一问题深入的讨论,从而体味到槐乡的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以苦为乐的情怀。在感受槐乡的孩子劳动快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他们收获的喜悦。
总之,在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放在首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努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同时,还要抓住语文课与社会、人生相结合的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2第一单元的课文讲完了,在这四篇课文里,我最喜欢的是《金色的草地》和《槐乡的孩子》,前者是精读课文,我可以名正言顺来带学生好好地去品读。可是后者是略读课文,按要求是一课时的,“粗知文章大意”的粗教。但是,我可真的不舍得就这样囫囵吞枣就把这么好的文章放掉呀,所以我还是用了两课时。
第一课时是各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按照powerpoint里出示的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去用默读课文的方法去思考。第二课时就是情感引导和品读好片断。我以惯用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你从槐乡孩子身上学到什么?为了引导学生把文章读得更深切,我对学生说:“我们的课文就像一座座宝藏,等你们用脑袋去挖,有些同学粗心马虎的,读了一遍就走了,啥都没有挖到;有些孩子用心挖了一会,挖到黄金了,就以为没有了,高高兴兴地走了;其实下面还藏着更多的宝石和无价之宝呢……下面看看谁从课文中挖到最多的宝藏!”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从文章字词句中读懂了很多出乎我意料的东西:从槐乡孩子身上,他们学到了要爱劳动(最表层的意思),要自主──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持之以恒──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用劳动换快乐──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懂合作──男孩子爬树削槐米,女孩子捡槐米;爱学习──通过劳动赚到钱就可以读书,他们努力劳动,就是为了能读上书……
以前的我,曾经很大胆去尝试整个教材来用,但后来不知不觉又变得循规蹈矩了。“用教材,不是教教材”,我想这一点我不应该忘记了。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3前几天,我们完成了第一单元的学习,回想这两星期的课堂,曾迷茫,曾痛快,曾恐慌,也曾思考.在整理思绪之时,课堂处理的大环节依然历历在目,而记忆中最系统最清晰的当属第四课的教学。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准备用一节课的时间消灭它,上课环节我思路清晰.
一. 导入新课。采用的是单元回顾的方式。领着孩子们把第一单元学过的课文主要内容一一回顾,然后我们发现,前三课说的都是孩子们从玩中得到的快乐,而第四课有点特别,说的是槐乡的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的快乐,这对于预习过课文的同学们来说,稍一点拨就脱口而出了,非常顺利,而我随机在黑板上写下的劳动快乐四个字就成了这节课屡屡谈起的核心字眼。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既对前面所学课文进行回顾,又一不小心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后面看来真是不失为一种无意为之的小成功。
二.而后我告诉学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大家要用自己已经积累的语文能力读懂课文,而老师呆会要做的就是倾听大家的读书交流。大家兴致一下高了起来,看得出来这句话表明了我充分相信他们,他们中有的开始坐正身子,眼神了透出对新课文的渴望。为了节省时间,也避免集体混乱,我带着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从字词开始,虽然它在本单元地位不高,略读,但课文并不容易读,生字多,还有不易理解的词语,句子也是文邹邹的。我说词,学生画,比的是谁听得清,反应得快,其实真正反映的应该是谁对课文最熟,预习做得最充分。画词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当老师的也非常享受,将悄悄地教室,谁也不言语,只是在那静静地将目光在字里行间探寻,真正的高度集中注意力。我们边画还边解释一些其中的生僻词,比如“耷拉、觅食、满载而归、月落柳梢”有的放在句子中理解,有的说完意思再现学现用,说上一句话,轻轻松松,自由自在。将画的词语按顺序通读一遍算是学词最后一个环节了,就这样学词不免是要让人觉得不扎实,但到了三年级,大部分的孩子已经对汉字敏感,容易记住,而记不住地也只能到课文中去混混眼熟,不能一味拖了。
三.突破了词语关,接下来就是读书了。先自由读,根据自己的实力和习惯把握节奏,难读的句子也自己掂量着多读几回,至少要读通了。然后是我读,让他们轻松一下,也让他们有更高的朗读目标。现在看来,无论什么时候,孩子们都是喜欢听老师读课文的,在我的课堂上,无一例外过,只是我做得不够,并没有做到课课范读,以后要弥补这点。三读,学生小组内读。边读边思考,你觉得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为什么?这是就本课提出的唯一一个大问题,突破了它,对这篇略读课文的了解也就够了。不要挖得太深,要再深,看他们各自的本事去。
四.交流讨论,学生总能想到你想不到的,有时候还真措手不及。先是很多孩子都体会到了,槐乡的孩子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们勤劳,懂事,捡槐米赚钱交学费。后面的理解必须要读到书本文字后面去,大家又点犹豫,不大有十足的把握。突然一个孩子举手说:“他们平时摘槐米影响学习了怎么办?”这是我不曾料到的突发情况,但还好,自认为化解得还不错,“是啊!如果是上学期间去摘槐米,这样难免会影响学习,所以最好是什么时候去?”“放假了去。”“对,课文中写的是八月的暑假。”然后我带着学生读描写暑假热的句子,体会到早出晚归,在烈日炎炎下捡槐米的辛苦。为后面的“苦中作乐”打好基础。接着又有一 ……此处隐藏7932个字……乐。
教学活动2
三、细读课文,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读得真仔细,知道的东西真多。槐乡的孩子爱家乡、爱劳动,在劳动中得到了快乐。让我们再仔细读读课文,体会槐乡孩子的快乐。并把描写他们快乐的句子或段落作上记号,多读几遍。
生:(认真读课文、找句子、作记号)
师:谁能读读找出的句子和段落?
生1: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生2: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生3: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
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
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
鸭子。
……
师:你们能够读出槐乡孩子的那种快乐吗?
生:(高兴地说)能!
师:下面哪几个同学能用快乐的语气读出这几个句子呢?
生1: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师:从这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甲:我体会到了孩子们起得早,当大人们生火做早饭的时候,他们已经唱着歌儿高高兴兴地回来了。
生乙:我体会到了孩子们很辛苦,但是他们以苦为乐。
生丙:我体会到了孩子们收获很大,非常高兴。
师:体会得深刻。谁还要演练?
男同学: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
女同学: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师:男女同学读得真好!你们从哪些词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
生1:我从爬到树上,落下来感受到了快乐。
生2:我从上下飞舞着感受到了快乐。
生3:我从像觅食的小鸭子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
[课文对槐乡男孩、女孩采槐米劳作的情形写得非常细致,是课文精彩之笔,通过动作的实践体验和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读悟的积极性。]
师:同学们找的句子都对,剩下的句子你们分组交流吧。
生:(学生分四人组交流)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了槐乡孩子们生活的快乐。
[这一环节看似普通,先由学生读课文,找快乐,再进行四人小组的交流。但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教师确实恰到好处地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先独立自主地完成一项学习活动,接着允许他们去交流自己的想法,从中享受学习的愉悦。]
教学活动3
四、小结归纳,掌握方法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略读课文的?
生1:我们先借助拼音和查字典读准字音。
生2:我们再根据课文前面的提示来边读边思考。
生3:我们最后和同学们互相讨论来解决疑难问题。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都很好!老师还有一点要提醒你们,那就是要靠自己读,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尽量自我思考、自我质疑,力争自己做出新的发现。
五、联系实际,心灵敞亮
师:同学们,槐乡的孩子爱故乡、爱劳动。我们是城市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大家讨论。
生:(讨论)。
师:谁愿意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生1:他们爱故乡,我们也要爱我们的第二个故乡——深圳。
生2:他们爱劳动,我们也要爱劳动。
生3:他们削槐米不怕热和累,我们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学习更不怕累。
师: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参加过哪些劳动,有什么感受?
生1:我在家里整理房间。爸爸妈妈夸奖我做得好,所以,我觉得劳动是件快乐的事。
生2:我帮助生病的同学值日——擦窗户。我认识到了帮助有需要的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生3:我自己洗衣服,也感到快乐。
生4:我给家里人烧饭。
生5:……
师:你们真是爱劳动的孩子。快把自己劳动的经过或者劳动后的感受写下来。再和同学们交流吧。
生:(写作)。
师: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是一件快乐的事,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让我们来唱一首歌吧!
师生:齐唱《劳动最光荣》。
[在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入的理解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可促使他们从文本与生活的结合上进一步加深感悟。通过多次对比,我们认识了槐乡的孩子,让学生畅谈劳动后的感受,懂得“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在学生心有悟而不能言或言不尽时,教师以简练的语言恰当地点示,学生也许瞬间会觉得心灵敞亮,精神得到一次升华。浸润内化语言、提升精神。]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整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从学生回答的效果和课堂的表现来看,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展。本堂课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教师的引导、鼓励,通过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自主深入地读文本。“感人深者,莫先乎情。”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时时注意到学生的需要和渴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学生当作主体,自然地流露出对学生的关爱。新时代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比较富裕,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怎样使现在的孩子们从小爱劳动,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呢?本课教学先通过自读课文,观看课件,认识槐乡的孩子爱劳动。再通过品读词句,来体会槐乡孩子们在劳动中感受到的快乐,最后通过说自己的实际劳动与感受、齐唱歌曲,得到情感升华。逐步完成“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这一教学目标。这样设计非常合理。这堂课教师做到了少扶多放,突出重点、难点,围绕快乐进行讨论交流,先放手让学生找“槐乡孩子的快乐”,接着合作交流。整堂课思路清晰,上得轻松愉快。
课中,老师准备槐花图片,意在让学生对槐米感兴趣的情况下,抱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学习第二段槐米的作用,并且结合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大家来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也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查找资料的兴趣。准确理解重点词、句子,教师借助生动的课件,重视引导学生理解、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作用,做到图文并茂,读解结合,从而引导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重视从整体入手,读全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重视多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轻声读、分角色读,品味完重点句后指名读,师引读,齐读等。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第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设计上考虑多放手,自己去发现,最后得出了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先借助拼音和查字典读准字音,根据课文前面的提示来边读边思考,最后互相讨论来解决疑难问题。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但有老师参与指导方法等,属于半放半扶。下次的略读课老师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更能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新理念。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