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荐】《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有时候,我真想像余秋雨先生一样,纵横华夏大地,遍访名山大川去寻访文化,求索人生,让思绪在一个个历史的烙印前飞越浩浩广宇,俯视芸芸众生。可现在的我只能“泛舟题海上,枯坐书斋中”,即然如此,我就只能让我的心跟着余秋雨先生,一起进行一次“文化苦旅”,一起边走、边看、边思索.......
漂泊远方
人为什么要漂泊?
为谋生吗?这是肯定有的,不然历史不会留下那一串摄人心魄的词语: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但,漂泊仅仅为了谋生吗?
突然想到了李白,这位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生都在漂泊,以至现在的学者对于他的籍贯都还存有争议。李白可称得上是才气纵横,笔尖一点,即成浩浩太平正气;绣口一吐,便是煌煌盛唐雄风,以他之才,仕于台阁,作玄宗的御用文人,不只可御手调羹,美人呵笔,还可以文章传世,百代流芳,可他偏偏要去漂泊,偏偏要把那酒气与墨香,流泻在整个神州大地。
也许,李白不需要理由,他只是在用最质朴、最原始的方式把生命荡涤干净。李白是真正的漂泊者,对他来说,“醉过之处,皆非他乡。”远离故乡又能怎样,有酒、有诗、有月,足矣!
真正的漂泊不需要理由,如果非要加一个的话,那就是生命!化生命为一场伟大的漂泊,在这漂泊中找寻生命的意义,在这漂泊中把生命荡涤得如同水晶般明彻,让生命绽放出惊世亥俗的瑰丽。
我真想成为一个这样的漂泊者,任猎猎西风撕扯着我的衣角。而我,则义无返顾地走向远方。
千年.百年
人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我们曾骄傲地振臂高呼:“人创造了历史!”可当历史的滚滚洪流在我们面前奔涌而过时,我们会发现,自已是这样渺小,小得仿佛寄于天地的一只蜉蝣,渺于苍海的一粒粟米。
我们是伟大的吗?如果是,那么那些曾经叱咤过,呼号过,自以为把握住了历史方向的人,为什么最终都化为尘土,被来自历史深处的风吹得一干二净?
我们是渺小的吗?如果是,那么这尘一般渺小的生命又何以造就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之于历史,到底是什么?
人生之长,百年而终,比之千年的历史,确实可谓“白驹过隙”,百年的人生,再怎么瑰丽奇特,又怎能造就这漫漫千载人类文明史呢?
应该说,人类是智慧的。因为人类懂得传承(这也是人类“伟大”的原因吧。)人类很清楚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但不能丢,还要去发扬。于是仿佛一场接力赛,一个个由血缘连接起来的民族,从各自的祖先那里接过锤子和凿子,毕其一生去雕凿、修补,终于雕成了泱泱千年的人类文明。
我们应该敬畏历史,因为那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写下的。但敬畏的同时,不要弯曲我们绷直的双膝,因为历史,我们也要写下去。
传承文化
很难想像,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会是个什么样子。
前不久,我刚刚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老实说,这本书有些难懂,其格调也略显沉重,不过,我在读完后突然惊讶地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居然是这么广袤与深邃,我仿佛触碰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虬脉纵横的皮肤,那种苍健的感觉,使我心底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情感:作一回中国人,值了。可当敦煌、白莲洞、青云谱、柳候祠、天一阁.......一个个千年的意像在我心头闪过时,我又浮起了另一种情感,这种情感让我浑身冰凉。
我们究竟还保有多少传统文化?有人说,这个问题太刻薄了,可如果我们连这个问题都答不上来,那么我们对自已的文化是否太刻薄了,中华民族曾用同化力极强的文化征服了无数快马弯刀打天下的民族,但现在,我们却在用冷漠摧残这种伟大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好比行尸走肉,内核已被掏空,只剩一副皮囊,如果中华民族到了这个地步,呜呼!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坐公交车回家,各商店门口都竖立着高大的圣诞树,心里真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不知该高兴,还是该伤心.........
【荐】《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心头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读者常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深思便会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这无非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余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们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
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读者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荐】《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苦苦的味道,为这本记录中国千 ……此处隐藏13586个字……无限远处延伸。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伫立于古代先辈之旁,苍苍茫茫的大地之上,感受到了无数的失落、无奈、豪情、奔放……
我曾登上泰山,于泰山之巅,一览群山之渺小,天地间的浩渺、大自然的神功一一尽收眼底。我惊讶、感叹,闭上双目,仿佛天地间只有我一人,心灵被完全冲刷得一尘不染。但是,这种感觉仅仅停留在大自然山水景致上,是肤浅的,表面的。
在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笔下,山水不仅仅是单纯的大自然造物,而是承载着一代代文人、学者的豪情壮志、萎靡柔弱……承载着一代代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真正的“文化山水”。
我仿佛在文字间看到了目光呆滞的王圆箓,他手持少许钱币目送外国学者远去,不时露出虔诚的微笑。我恨他!这句话说得很无力。对于他而言,他甚至不解地一脸疑惑面对外人的唾骂。深想一层,恨他什么?恨他只为让自己生活过得好一点而把一堆堆文物交到外国学者手上?这难免是可笑的。可笑的是,他,根本没有足够的伟大承载起一个民族的巨大悲哀。他,渺小得像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水滴,不,污水滴!倘若,历史上没有王圆箓这个道士,还会有千千万万个“他”,终究,他只是这场悲剧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穿越时空,到了莫高窟,跟着作者的脚步,我仿佛走过了横跨千年的历史,仿佛看到了北魏强悍与苦难的汇合,隋代轻松与欢畅,盛唐之世的雄风与繁华,五代的温煦和沉着……莫高窟中的壁画,用线条、颜色的变幻为后人诉说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变迁。一切强权与斗争,一切繁盛与衰落,在这里,都深深地充斥着你的视觉与灵魂。
余秋雨的文字,让我对都江堰有了另一种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而且承载着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它的历史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的精神一代代永不消散地传下去。
山水大自然背后的文化,在余秋雨笔下用深沉的文字,一字一句刻入读者的心底。我真切的感受到山水、文化、作者的灵魂。在惨白的历史下,山水负载多一份凝重,引导着我,从更深的角度了解它。山水不仅仅是景致,而是历史的承载体,文化的承载体。至此,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一个人,背着包,开启一个人的旅程,去感受这片华夏大地中的文化山水……
【荐】《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4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文化苦旅》
从风卷黄沙,大漠孤烟的黄河之源,余秋雨为我们讲述了《道士塔》塔下的秘密与哀怨,为我们构架了《莫高窟》断壁残垣,带我们欣赏了《阳关雪》。再到水秀江南,温婉柔美的烟雨之乡,余秋雨带我们游览了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的《白发苏州》、清新婉约的《江南小镇》……,以南国特有的柔肠百转为背景,把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
从《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表现人与文化相知相伴的历程,再到《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于细微之处,用通俗之法,揭示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作者用笔丈量中国的文化大地,用脚走在深邃苍凉的历史路上。
读《文化苦旅》,恰似翻开了中国的地图,地图上标注的,不止是山川、河流,更承载着厚重渊博的文化之情。
走进书中,深觉这趟巡视华夏的“旅途”,不是高唱欢歌的赞颂,所以它不甜,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那是一种苦涩的味道,每一座城池,宫殿,庙宇……,在它们背后有着刺痛人心的故事,那是身的“苦旅”,更是心的。
它逼迫着我们正视,正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逼使我们不得不在历史的牵引下,走向前去,终于我们看到了荒漠。黄沙卷不平那道道沟壑,曾经,那有着艳光四色,盛开在石壁上的古画,静静地看守敦煌千年的变迁。当“土匪”的第一刀划下,它便连同由它守护的卷卷佛经,死在了遥远大洋彼岸,他人的玻璃罩中。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那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云的江南;那是一阵杜鹃啼可以急红一城杜鹃花的江南;那是一阵风起可以哄开一个季节的柳絮的江南。江南是水做的,它的水,如轻纱薄雾,随风起舞,变幻无穷;它的人也一如水一般,温婉细腻,秀美轻灵,那波光水影之中,充溢着无边的风月。它的水也时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与顽强的性情,涵养了江南风物和江南人的英豪之气,正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余秋雨从西北领我们走到了江南,他教我们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
合上书卷,道士塔,莫高窟,阳关寄托着他悠远的凭吊;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承载着他浓重的感喟;白发苏州,江南小镇,蕴涵着他深沉的思考。贞节牌坊令人感慨,,贵池傩事令人反思。余秋雨的散文,追索文化生成的奥秘,感受文化历史的兴衰,有对文化缔造者的由衷的礼赞,又有对文化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我们不由自主向外望去,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正呼唤我们去倾听,去感知。让我们读过书后,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沉重而苦苦的步伐,缓慢的行走在上面,只有理解,认识了过去,才能谈及未来。
【荐】《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古朴的字体,灰绿色的封面,给人一种简约却又极富文化内涵之感,第一眼看到这本书便是这种感觉。可看完本书后给我的感觉却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震撼。
书中的大多篇目以游记为主,当然也有些人物的部分。如写著名作家巴金,艺术家谢晋,作者的母亲等。
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写山西的一篇。作者给写山西这一篇目的题目为《抱愧山西》,由此可见作者对山西这一文化底蕴颇深之地的赞美。余秋雨的文字总是能从细微之处可能出大学问,在写山西的晋商文化时,追朔历史,从商人的一举一动看出晋商的不易,从轻快的诗歌中到处兄妹离别是的不舍,从古书记载中悟出山西人致富的艰难。可如今山西却成为了一个知名度不是非常高的省,这与余秋雨的文字所描述的样子大相径庭。
仅仅是这一点就将自己的民族意识唤醒,产生的沉重与悲哀之情可想而知。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时,却无不隐含这这样一种情感。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书中的文字看似冷酷,却处处包含温情。每一点都可以引发国人的思考,对于我,一个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
五千年来,中国所受的种种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而我们能做的则是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同时,看完此书,也又重新定义了我对旅行的看法——感受文化的魅力,而不纯粹的看景。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走,不为那终点,只为这已划下的曲线。走,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
将中华文化铭记心中,在旅行多去感受文化的力量,这是我读完此书最大的收获。
以本书作者余秋雨的一句话结尾: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