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5-08-23 10:46:06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集合十篇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集合十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一、看录象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请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对照《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看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布置第二课时前的作业:《安塞腰鼓》美在何处?

三、品《安塞腰鼓》之美

1、交流课前所做的作业。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2、学一点写作技巧。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从文中学一点可资借鉴的写作技巧。强调:语言是外壳,深入了解被写作的对象是关键,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它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象,让学生根据所看录象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

罗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飐,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导语: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黑板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在合作中,归纳疏通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识,并设置解答疑难和提交学习成 ……此处隐藏5203个字……领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摘葫芦。挂图

请六位同学到前面来,每人摘一个葫芦,看一看背后的字,在黑板上组成一句话我要的是葫芦。

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我要的是葫芦

板书9

我要的是葫芦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内容

展书学生自由读课文

弄清课题在第几小段?

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

范读

全文有几小段?(四小段)

挂板先写什么?

葫芦开始长的怎样在第几小段?(第一小段)

读一段

这段有几句话?每句什么意思?

请学生读一句,说一句。

读第一句

什么意思?(种葫芦的人,先搭一个架子)

板书贴葫芦架子

读第二句

什么意思?(细长的藤上长满了叶子。)

长满什么意思?(特别多,茂盛。)

板书贴叶子

读第三句

什么意思?(花谢了,长出小葫芦。)

板书贴葫芦

读第四句

什么意思?(那个人喜欢小葫芦。)

读第五句

什么意思?(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板书贴人

我们知道这五句话的意思,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

板书:长满绿叶挂小葫芦

(叶子)(果实)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说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因为藤上长满了绿叶,所以藤上挂了小葫芦。)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板书看

种葫芦的人每天去看什么?(去看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怎么可爱?

师问

1.架上爬了什么样的藤?

2.藤长满了什么样的叶子?

3.开出什么颜色的花?

4.小葫芦长得这么好,你喜欢吗?

导读把喜欢的心情读出来。

种葫芦的人一心想得到葫芦,得到了吗?

挂板再写什么?

后来小葫芦有什么变化,在第几小段?

读二、三段

小葫芦有什么变化?

板书生虫

种葫芦的人怎么想?

板书怕什么盯

自言自语什么意思?(自己对自己说话。)

种葫芦人的表现说明什么?(不懂叶子果实的关系。)

师讲

植物的叶子是吸收阳光和养料用的。叶子长得好,才能结出果实好。

这时候,谁来告诉种葫芦人这个道理?

板书贴邻居

听了邻居的话,种葫芦的人怎么说的?

板书还用治要

还用治什么意思?(根本不用治。)

种葫芦的人这种说法,说明什么?

(不懂叶子的重要,不听别人的劝告。)

说话

种葫芦的人错在哪儿?

导读分角色读二、三小段

由于种葫芦的人错了,还不听劝告结果如何呢?

挂板最后写什么?

结果如何,在第几段?读第四段:

结果如何呢?

板书变黄落了贴图

说话:

用因为所以说出结果如何

(因为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不管叶子,所以小葫芦变黄,全落了。)

小葫芦开始长得多好呀,后来都落了多可惜呀!种葫芦的人会怎么想?(怨自己不听劝告不治虫子。)

以后再种葫芦怎么办呢?(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既要葫芦又要叶子。)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事与事之间是有联系的,看问题不要看一方面、要全面。)

读全文

小结: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叶子和果实是有关系的。生活中事与事之间有联系,句子与句子之间有联系。

三、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读生字卡片

葫芦慢慢治

邻居变黄自言自语

二、找出哪些字可以用学过的方法来记忆。

芦加部首方法。户加一个草字头念l*

组词:葫芦

居加部首方法。古加一个尸字头念j&

组词:邻居

葫形声字记忆法。草字头形旁表义,胡声旁表音。

组词:葫芦

治换部首方法。抬提手旁,换成三点水念zh@。

组词:不用治

言部首字组词:自言自语

三、找出易错难写的字邻左右结构,右耳刀旁。左边容易写今。要与岭、

领加以区分。

组词:邻居

慢左右结构,竖心旁。右中象四不是四。

组词:慢慢

变又字底。注意中间两个点的写法。

组词:变黄

四、课后作业

1.造句

每天我每天坚持锻炼身体。

可爱图上画的小葫芦真可爱。

2、填上合适的词语。

()小花自言自语地()

()葫芦藤一个一个都()

()小葫芦慢慢地()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展示积累

选择第一、二、三自然段中自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赏读“可爱”,晶“情”动“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又是从哪些描写体会到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的?

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a、观察插图,体会小花猫的可爱。

b.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老舍先生酷爱花草的资料与他“放任”小花猫淘气的描写进行对比, 以加深感受。

c、联系语境理解“开辟…‘生气勃勃”。

3、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总体梳理,回归全文

1、小组讨论:老舍先生笔下这只既古怪又可爱的花猫,为什么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

2、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梳理:

(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真实具体、将猫视为朋友、字里行间处处留情)

3、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自主选择,积累词汇

1、用喜欢的符号圈划出自己最欣赏的词语、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再摘抄在“采蜜本”上。

2、同桌互相交流。

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话,想一想:同样是关于猫的描写,这两段话与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在观察与表达的角度上分别有什么不同?

(提示:第二段话与课文《猫》相似,侧重于用拟人的手法侧面描写猫的生活习性,并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第一段话则从正面直接描写猫的外形特点。)

2、小组交流。

3、课后留心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帮它拍摄一张相片或画一张画像,然后为相片或画像配一段旁白。

板书设计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集合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